0407档案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党史学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2022-05-09 10:40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01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错综复杂,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遇到过的。面对新情况新挑战,党中央审时度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提出一系列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论断,成功驾驭我国经济发展大局,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能不能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2012年11月,习近平指出,要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须切实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此后,党中央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形成定期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和重大经济问题等制度,加强对发展大局大势的分析和把握,及时制定重大方针、重大战略,作出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为推动各方面共同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此后,自贸试验区试点逐步扩大,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拓展了改革开放空间,提高了开放型经济水平。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了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推进,在一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改革进一步健全市场机制,破除垄断,发挥价格机制作用,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发挥政府在各种形式的行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4年底,审议通过《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明确了城市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三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工作要求,2013年,习近平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重大论断。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实现这样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是一个新的巨大挑战。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进一步明确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并引领经济新常态,是党中央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到实践作了全面阐述,强调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明确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和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

“三去一降一补”为抓手,党中央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钢铁、煤炭等行业为重点加大去产能力度,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予以支持,用于分流职工安置;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分类指导,三四线城市商品住宅去库存取得明显成效,热点城市房价涨势得到控制;积极稳妥去杠杆,控制债务规模,增加股权融资,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连续下降,宏观杠杆率涨幅明显收窄、总体趋于稳定;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多措并举降成本,压减政府性基金项目30%,削减中央政府层面设立的涉企收费项目60%以上,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推动降低用能、物流、电信等成本;突出重点加大补短板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后,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党中央提出、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的长江经济带建设,以促进合作共赢为落脚点的“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促进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强化激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推动能源消费、能源供给、能源技术、能源体制革命和加强能源国际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战略等。制定实施制造强国行动纲领,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鼓励优势骨干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中国装备走向世界。这些重大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发展理念正确指引下,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至2017年,GDP年均增长超过7%;2017年,GDP总量达到82. 08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稳定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载人深潜等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增长的包容性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更加明显。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转为消费和投资一起拉动,从出口大国转为出口和进口并重的大国,实现了我国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活力和韧性、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02 民主政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涵,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深刻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习近平明确提出了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有效的重要标准: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以增加和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为关键,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不断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紧扣全面依法治国,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出重要修改,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明确地方立法权限和范围,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立法体制。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截至2017年9月,新制定法律22件,修改法律110件次,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决议37件,作出9个法律解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切实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责。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切实依法履行人大监督职责。贯彻党中央关于健全人大讨论决定的部署要求,认真做好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工作,更好发挥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代表工作不断深化和拓展,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代表比例和农民工代表人数有所增加,代表依法履职得到充分保障。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参与专门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活动日益常态化,进一步畅通了社情民意表达和反映渠道。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2015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系统谋划了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形成了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协商形式,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极大地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加深了民主内涵。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五年间,党中央召开或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共计110多次,其中习近平主持召开或出席的就有20多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新发展。201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首次将“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作为民主党派基本职能之一,将民主党派基本职能拓展为“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2012年11月至2017年11月,各民主党派中央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围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建设、促进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大力振兴和提升实体经济等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深入调研,共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报送意见建议496件。其中,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科学设定“十三五”期间GDP增速等建议还转化为党和国家重大决策。人民政协还坚持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不断完善专门协商机构制度。全国政协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政协协商民主建设重大改革举措,形成和完善了以全体会议为龙头,以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和专题协商会为重点,以双周协商座谈会、对口协商会、提案办理协商会等为常态的协商议政格局,充分调动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切实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引导各族群众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不断加强,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越来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有力地推进了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满活力。人民群众通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等,广泛、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全国农村普遍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城市社区普遍制定了居民公约或居民自治章程。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群众从各层次各领域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我国基层民主正日益发挥巨大作用。

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发展。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颁布了党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和一批规范性文件,统一战线不断创新发展、巩固壮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法宝作用。

03 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6月28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坚定“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把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之中。党中央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发生深刻变革。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为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从2013年至2016年,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党校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文件。经过不懈努力,意识形态领域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牢牢掌握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人心凝聚、团结向上的良好局面日益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持续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重中之重,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理论武装卓有成效,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全社会普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一些重大礼仪活动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通过法定程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等等。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功勋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实施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经典、戏曲、书法等内容走入课堂、走进校园,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各地采取多种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发挥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实施。2017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施行,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法律保障。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截至2017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47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2%。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加快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04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民生领域需求日益复杂多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着眼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面对结构性就业压力,党中央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完善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2013年到2017年,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城镇就业人员比重由2012年的48. 4%提高到2016年的53. 4%.城镇就业人员数量超过乡村,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返乡创业趋势明显。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和矛盾调处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建立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长效机制,推动全社会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收入是民生之源。党和政府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努力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在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条件下,通过“扩中、提低、调高、打非”,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通过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2013年到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11元增长到25974元。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 71,比2012年下降0. 1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中央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2012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深入实施,教育公平得到更好保障。各级政府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择校热”“入园难”问题。2017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79. 6%,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 91%,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 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3. 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8. 3%,90%以上的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 7%,即将从大众化迈进普及化阶段。教师队伍建设大为加强,覆盖大中小学完整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加快建立。

社保是民生之依。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不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2017年,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019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255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7664万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绝大多数职业群体。经过努力,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深入实施。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会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根据这个方针和部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建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初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通过加强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社会公共安全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大幅提高。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通过深入开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暴恐袭击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05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推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过3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多年积累下来的环境问题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进入高强度频发阶段。这不仅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体系,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要求到2020年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这些顶层设计指引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全面展开并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对生态环境有力的监管。党的十八大后,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受到严肃查处。党中央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2015年至2020年,开展两轮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发挥了关键作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2015年至2020年,全国实施生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93. 06万件,罚款金额578. 64亿元。

从保护到修复,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着力补齐生态短板。2013年至2017年,全国新增造林面积4. 6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 38亿亩,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 66%.到2017年底,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 26亿亩,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 9%,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到8. 3%,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同2013年相比,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下降22. 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 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 6%、34. 3%、27. 7%。

在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实践中,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空间规划体系不断健全。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陆域国土空间和海域国土空间的全覆盖。党中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行动广泛开展。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全面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通过采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试点、加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工程力度、全面停止新增围填海、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休养生息。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推动实现生态保护补偿对重点领域和重要区域全覆盖,补偿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探索开展跨地区、跨流域补偿试点,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12月,中国积极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在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义务,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持续努力。中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战略,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这一时期,绿色发展方式加快形成。实行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严守水资源红线,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能源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大幅提高生态环保标准,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化解环境污染重、资源消耗大、达标无望的落后与过剩产能,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通过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等试点,更多社会资本被引导投入绿色产业,重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成为投资热点。

伴随着绿色发展方式的不断推进,绿色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追求。党中央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引导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增加,共享经济、服务租赁、二手交易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节能环保再生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光盘行动”、低碳出行等倡议得到全社会积极响应。在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大为加强。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关闭窗口

   
  档案资讯 更多>>
· 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常见问题 更多>>
尚无内容。
  网站导航
党办院办 | 学校主页
 
 

版权所有:肇庆学院档案馆
地址:肇庆学院主校区鲁迅楼三楼   电话:0758-2716334   电子邮箱:dag@zq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