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档案馆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通知公告>>正文

党史学习:党的十五大和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2022-01-17 19:34  


01 党的十五大

1997219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全世界在关注,中国共产党能否沿着邓小平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走下去。

1997912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

大会指出,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把这一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强调,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

大会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新阐述。大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些论述,体现了党在探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又一次思想理论认识的深化。

大会在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之际,对如何实现第三步目标作出进一步规划,提出了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下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会围绕这个发展战略,对我国跨世纪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大会强调,要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强大的战斗力,带领人民完成新的历史任务。

大会审议通过了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十五届一中全会选举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李岚清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尉健行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02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是党经过近2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表明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作了深刻阐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03 农村改革全面推进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

党的十五大以后,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改革,并强调着重抓好两个大头: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要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农村改革和发展问题,19953月,江泽民在江西考察农业和农村工作时,重申和进一步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指出要长期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不变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从长远趋势来说,逐步走上集约化、集体化道路,是农村发展的大方向。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的加快,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和产业结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此,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方针。1998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为支撑,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全会提出的坚定不移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亿万农民安心地在承包的土地上进行生产和经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温饱和增收问题,党和政府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工作。1994年制定实施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计划实施过程中,中央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127亿元。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人,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下降到3.5%左右。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部分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贫困状况得到缓解。

在推进农村改革的同时,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要求,1994年底开始的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等原因,再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有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寻求新思路,才能取得新突破。党的十五大提出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即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党的十五大后,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全面展开。国务院按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改革思路,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通过债转股、国家技改专项资金、国企上市变现、政策性关闭破产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打响三年脱困攻坚战。1998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上海宝钢集团等一批按照市场要求运作的特大型企业集团相继组建,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重要一步。这些大型国企按照市场要求运作,不再承担行政性职能,增强了自我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国有小企业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改革步伐。到2000年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增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大量职工下岗问题,党中央反复强调,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几十年来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满腔热忱和极端负责地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1996年,上海率先创建再就业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这项“民心工程”推向全国后,为国企职工分流架起了从企业到市场的桥梁。19986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机制。各级政府按照中央部署,为下岗职工建立起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启动以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许多地方还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引导职工转变择业观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这些措施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困难和风险。

04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内深化改革与对外扩大开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20世纪90年代十分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党中央敏锐观察和牢牢把握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毫不动摇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推动对外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等战略措施。随着原来在经济特区实行的某些优惠政策和灵活措施在内地逐步推行,特区的一些干部中出现了特区已经不“特”、特区还要不要“特”、还要不要继续发展的议论。199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19982月,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深刻总结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提出我们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既要充分利用其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来发展自己,又要清醒认识和及时防范其中可能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和风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趋利避害、掌握主动。此后,党中央又进一步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既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又要坚持独立自主,增强风险意识,加强防范工作,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壮大自己。

根据这些重大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下,我国扩大开放沿海城市和内陆边境城市、沿江城市和省会城市,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同时明确了以上海浦东新区为龙头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起飞的发展战略,确定要在21世纪初将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到1997年,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也是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契机。中国政府于19867月申请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并开始同缔约各方进行谈判。1995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开始与世贸组织成员国逐一进行拉锯式的双边谈判,其过程跌宕起伏,中美之间的谈判尤为复杂艰难。从“复关”到“入世”,中国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其间,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工作。200111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12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名成员。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地迈向世界市场。实践证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打开了对外开放的新天地,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闭窗口

   
  档案资讯 更多>>
· 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
  常见问题 更多>>
尚无内容。
  网站导航
党办院办 | 学校主页
 
 

版权所有:肇庆学院档案馆
地址:肇庆学院主校区鲁迅楼三楼   电话:0758-2716334   电子邮箱:dag@zqu.edu.cn